傅守祥:传承发展 | 艺术如何拯救被加速时代掏空的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正文来源:跨文化研究中心 日期:2025/02/18 15:57:18 阅读次数:10

       德国学者哈特穆特·罗萨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认为人是一种时间性存在,时间是人的精神肉身,时代的加速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的改变,更是精神和心灵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大多数现代人都在“压榨”自己的时间,因为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不得不去学习新的技能,俗称“充实自己”。简言之,每天的时间都变得不够用,熬夜到很晚都舍不得睡觉,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即便不是在“学习”或“表演”,也可能是在借助各种互联网终端见缝插针式地通过“刷屏”“读图”“看短视频”等进行“娱乐”“追星”“八卦”或“网暴”。

时代加速带来精神和心灵结构的变化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其著名小说《双城记》的开头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在时下这个互联网+与“加速”的时代,“天命知年”的人们难免会百感交集又唏嘘不已。最直观的两面:这是最好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同时,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淡薄。另外,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娱乐、工作、生活以及即时沟通、获取信息、维系感情等的重要方式,但网络沉迷、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网暴、诈骗等问题也深深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成长。

从根本上说,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物,只有在时间的延续和流动当中,人们才能真切地去感知、体验和思考。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却具有加速度趋向和缩短时间过程的功能,它消除了时间的停滞与延宕,大大缩短了人们体验和思考的过程,甚至引发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的虚无化倾向。而大数据基础上的算法模型与精准投送使人们在信息轰炸的氛围里晕头转向,在信息投送中“作茧自缚”,在趣味“喂”养中“坐井观天”,在没营养的文化快餐里“预制”肥胖,更遑论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之类的深度思考与深切体验了。

以艺通心,更能沟通世界


     进入21世纪以来,影视剧、短视频、微短剧等视觉文化产品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日甚。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人类引入多媒介生态的社会,产生了诸多文艺新形态和传播新形式。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主流,当代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养眼的多,养心的少。但无论如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戏精”的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影视作品的审查与批准、创作与生产、消费与接受、投资与回报、批评与研究过程仍然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具有极强的、多重向度的“事件性”和引导性。就其艺术维度来讲,影视、短视频、MV、微短剧等视觉文化产品在呈现、传达时代回响与文明进化、审美共情与文明共赏等方面能够搭建对话、沟通的平台,对于当代人宣泄心理郁积、抚平情感创伤、建构正确认知等具有独一无二的情绪价值、心理价值和社会价值。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当前,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虽日益深广,其中的文明互鉴与文化融通却并非水到渠成,习惯性偏见的阻碍、文化误读甚至文明冲突随处可见,这些都需要我们的理论推进和阐释创新,自觉践行以“文明互鉴”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艺术原本是让人类的“有限”之身体验、领悟“无限”之境的直观路径、诗意捷径,现实中的艺术之路却是晦暗不清的“林中路”,真善美常常“被遮蔽”和“被遗忘”,假恶丑却因“好人设”和“给力的表演”大行其道。基于此,相应的艺术研究,特别是相关的理论推进和阐释创新便有了长久的存在价值。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命名“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现代人则熟知“知识改变命运”——尽管多出了几种轨迹与解读,但无论如何,人文学者首重读书识理、看片/剧悟道,以及抱着人文关怀的“消极”理想主义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主张)去伪存真,而不是趋炎附势、盲目崇拜地鼓吹各种形式的乌托邦,全心全意做一名合格的现代文明传承人。


《社会科学报》第1939期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