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星报》发表系列文章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视角>> 正文来源:跨文化研究中心 日期:2023/11/02 13:06:37 阅读次数:10

10月20日,白俄罗斯《星报》以“‘一带一路’倡议有何独特之处?”为题发表系列文章,从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等六个方面全面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就及其为世界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所作贡献。全文如下:

编者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其中包括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部长级官员和工商界代表。中国驻白俄罗斯使馆向《星报》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独特之处。

通向世界的新时代和平之路

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日益成为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和平之路。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是合作还是孤立,团结还是分裂,拉手还是松手,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维护持久和平、应对全球挑战、回答时代之问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和平源自相互尊重的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为世界共享。“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一言堂,而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合唱。共建国家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一带一路”倡议平等的参与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是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正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所说,“一带一路”倡议与此前所有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协定不同,大国小国都能平起平坐讨论,并从中获益。

和平源自互利共赢的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广结伙伴、做大蛋糕,反对制造圈子、谋求私利。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欧亚经济联盟、非盟《2063年议程》、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等国际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今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成功召开,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中亚五国发展战略对接。经济的深度融合、合作的持续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有力保障,注入强劲动力。

和平源自谋求发展的愿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倡导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具体体现。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现活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吞吐量居地中海港口前列,乌兹别克斯坦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塞内加尔干旱地区村民饮水更安心。这些发展红利让各国人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发展、改善生活,就必须有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求和平、谋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民意基础。

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今天,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与世界各国一起走出一条普遍安全、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通向世界的新时代繁荣之路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经历十年发展,倡议有效促进了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在这个变乱交织的时代,铺就了一条互利共赢、繁荣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点亮发展之光,为全球发展提供新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一带一路”倡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2013年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6%,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超过1.2万亿美元,一大批道路、桥梁、港口投入使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格局日益完善。

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合作伙伴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助力共建国家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十年间,泰中罗勇工业园、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境外合作工业园区蓬勃兴起,为当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插上翅膀。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为全球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点亮幸福之光,为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惠民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又一鲜明注脚。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为当地百姓开辟了一条条机遇之路、致富之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一大批“小而美”的民生工程相继落地,越来越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1.5万列,成为运送防疫物资的健康快车。今年1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圆满交付,成为非洲第一所具备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疾控中心。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积极开展农业合作,普及杂交水稻、菌草等实用技术,为解决当地人民吃饭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点亮希望之光,为共同繁荣开辟新前景。当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程受阻,发展鸿沟持续扩大,世界各国谋发展、求合作的意愿更加强烈。许多发展中国家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随着健康、绿色、数字、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推进,必将创造更多合作机遇,为这些国家产业升级、能源转型、创新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人才才有未来。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大力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并依托“鲁班工坊”,在20多国打造“技术驿站”,为当地青年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不断增强相关国家内生发展动力。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举行,这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期待与会各方站在新的起点上,将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为人民幸福提供坚实支撑,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机遇,为这条通往世界的繁荣之路续写第二个精彩十年。

通向世界的新时代开放之路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连接亚欧非大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国度和肤色的人民,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开放进步的新篇章。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新拓展和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中国,面向世界。十年来,开放的中国与越来越多的伙伴携手,为建设更美好世界而努力。

以开放促进共享包容。“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始终向世界各国敞开怀抱。“一带一路”倡议既不进行意识形态捆绑,也不附设价值观约束;既不是为了势力对抗而产生,也不是为了阵营划分而存在。与某些国家拼凑的“小圈子”“小集团”相反,共建“一带一路”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大家庭”。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国际观察家坦言:“历史上从来没有谁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经济领域将那么多国家和大洲连接起来。”

以开放拉紧合作纽带。作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互联互通,促使有关国家和地区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十年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中欧班列迄今已开行超过7.3万列。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发展带”、“幸福路”。

以开放破解发展难题。“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助力实现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丝路主题债券等新工具有效运作,帮助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国际发展合作新平台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助力缩小发展差距。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今年,中国将主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通向世界的新时代绿色之路

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修建的大型动物通道,让长颈鹿也能轻松穿过铁路桥;巴基斯坦旁遮普太阳能电站,光伏板下能长草种瓜——这些生动的场景展示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彰显出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一带一路”用实际行动,不断将绿色发展的愿景变为现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几千年来,倡导“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进入新时代,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在稳步推进国内绿色发展的同时,中国也积极探索将自身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成果融入共建“一带一路”。2019年,中方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要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彰显了中国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为携手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中国有意愿,更重行动。在塞内加尔,中国积极参与达喀尔污水处理项目,改善周边水质,重建海滩生态,惠及当地海湾沿岸地区数十万居民。在加纳,中国帮助完成深能安所固电厂项目,满足加纳25%的用电需求,用绿色清洁的能源缓解当地民众用电紧缺的局面。在哈萨克斯坦,中企参与建设的札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等新能源项目为当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绿色机遇,为当地人民带去绿色福祉。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目前,中方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同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经吸引超过100个机构成为其合作伙伴,“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绿色发展人才3000人次……十年来的稳扎稳打,让“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凝聚起各方越来越多的共识,让中国与共建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

面向未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绿色发展合作平台为支撑,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必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通向世界的新时代创新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引领,汇集各方创新资源,不仅为共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条新时代的“创新之路”正在从中国通往世界。

这是一条合作理念创新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古丝绸之路和谐、包容、合作精神,创造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摒弃西方主导的国际合作中普遍存在的“出资者强势”与零和思维,开创了国际合作新理念。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一带一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创新之路,就其全球影响而言,“一带一路”是果敢的新尝试,其性质和概念前所未有。

这是一条创新资源汇集之路。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的科技创新含量不断提升,从扩大科技人文交流到共建联合实验室,从加强科技园区合作到推进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一个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在中埃(及)共建的国际联合节水灌溉实验室,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水源就可通过地下渗透管输送到植物根部。这套来自中国的先进节水灌溉系统为解决困扰埃及农业发展的高温干旱、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共建“一带一路”还致力于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2017年中葡(萄牙)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2021年中国—葡萄牙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揭牌启动。中葡两国分别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沿岸,拥有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加强创新合作,不仅能实现信息共享,还能推动科研能力互补,起到“1+1>2”的效果。

这是一条科技创新惠民之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不仅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还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智慧城市、移动支付和跨境电商等数字经济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支持共建国家建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建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大力开展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助力共建国家创新人才培育和成长……正如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所说,中国拥有令人瞩目的经验与专长,一直致力于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够通过分享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为世界作出独特的贡献。

今年,中国将主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面向未来,中国将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能,为合作共赢打开更广阔空间,为世界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提供更多共享“宝藏”。

通向世界的新时代文明之路

从秦岭脚下的古都西安到亚欧大陆西缘的里斯本,从东南海滨的厦门到大洋彼岸的圣安东尼奥港,“一带一路”跨越五大洲四大洋,各地人民语言不同、肤色各异,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精神创造和文化成就。面对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不同习俗,是一枝独秀还是各美其美?是故步自封还是开放包容?中国的回答是:架设交流互鉴的桥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之路。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主张的“文明互鉴”理念认为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倡导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一切文明,尊重各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宗教思想,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文明互鉴”理念由此破除了旧的冷战思维,实现了人类文明观的巨大飞跃,在当今世界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共识。

10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合作,架起文化互赏的桥梁。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截至2022年,已覆盖9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鲁班工坊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亚非欧三大洲20多国落地,为当地培养了众多高素质技术人才。中外考古学家开展联合考古,共同探寻古丝路文化遗存,续写丝路交流新篇章。“一带一路”用一个个具体行动,构建起文明对话的平台,让文明之花跨越山海,绽放世界。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倡导文明对话的同时,也致力于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一主张是“文明互鉴”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人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了不同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的底气。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努力开创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严重危及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进步。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携手共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方能以深厚的文明之力促进民心相通、众力相合,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原文链接如下:

https://zviazda.by/ru/news/20231020/1697784198-v-chem-unikalnost-iniciativy-odin-poyas-od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