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委员: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正文来源:跨文化研究中心 日期:2023/02/23 15:59:28 阅读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之变,回答时代之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当前,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资本主义体系困境与社会主义思想复兴等国际政治景象更加凸显,世界大国关于民主、人权、自由等政治价值的较量更加激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破立结合”,跳出美式“普世价值”陷阱,构建中国政治话语和叙事体系。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体系中,美式“民主、人权、自由”等口号无疑是最具迷惑性、煽动性和破坏性的政治话语之一。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国际舆论局面,必须跳出美式民主话语及逻辑陷阱。

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持的政治价值和理念,提炼“中国之治”的价值内涵与核心概念,向世界阐释好“中国之道”。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持的政治价值和理念,总结中国发展的经验优势与理论结晶,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阐释好“中国之治”蕴含的“中国治道”“中国之道”。立足中国发展的实践成果,提炼具有穿透力、解释力、说服力的核心概念。用融通中外、内外相通的中国叙事,讲好中国道路、经验、价值及理念,讲明中国道路及其经验是历史的、发展的、包容的、开放的。中国发展经验和价值理念,既有特色,也有共性、也反映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因此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坚持灵活机动策略战术、善于转换赛道,跨越美西方“民主人权”话语陷阱,主动设置国际议题,积极构建中国叙事。加快构建中国之治、中国之道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讲清讲明讲好中国人的“政治观”“人民观”“世界观”。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灿烂的政治文明。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自然观,秉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国家观,奉行“利民之用,厚民之生”的民生观,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由观与权利观,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观。这些思想和理念,蕴含着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人宽广而纯洁的精神世界。它们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其自身又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永不褪色的精神价值。还要善于打通内政与外交、内宣与外宣、政治实践与价值观念、学术体系与舆论话语之间的“隔断”,力求实践经验、概念逻辑、学术话语、价值观念与叙事表达等能够相互融通、连接中外、融贯古今。

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民主假与真,关键看民心;民主好不好,民生最重要。中国人想要的不是“选票市场、选举闹场、政客秀场、政党赌场”那样的“乱主”。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追求的是良政善治、是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以中国人民所思所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勇于破解西式民主迷思,构建中国政治逻辑叙事,避免被西方带节奏,落入西式话语圈套和逻辑陷阱。

讲好中国式民主的故事。中国式民主是人民民主,是一种自主的、全新的、内生性的民主,是以发展为导向的、成果优质、形式多样的高质量民主。“中国之治”“中国之道”的实践价值和概念意蕴则更加深厚而广泛。以新民主观和全面发展为理念的“中国之治”,拓展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样态。我们看到,以“中国之治”为美丽风景的世界政治“新生态”正厚积薄发,世界政治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东升西降”之势不可逆转,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在不断上升。理论界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时,应注重阐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解码并阐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构建中国之学、弘扬中国之道,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来源:人民政协报